位居丞相的陈平的名声,为什么会不及张良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传奇人物——陈平。在争夺天下的四年间,陈平声名显赫,被认为是汉初重要的谋士之一。他与韩信、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但他的名声似乎不及萧何、张良等人响亮。这究竟是何原因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背后的故事。
究其原因,萧何、张良为天下谋划,而陈平则更偏向于为自身谋利。特别是张良,被誉为谋圣,被历朝历代朝廷和民间尊崇。他的谋划都是阳谋,而陈平则更多地使用阴谋诡计。张良的战略属于规划性质,而陈平的计策则更倾向于战术层面。有些计策上不了台面,刘邦自己可以用,但决不允许其他人用这样的计策对付自己。陈平无法与张良相提并论。
陈平出身贫寒,却迎娶了富户张负的孙女。张负看中了陈平相貌,决定把孙女嫁给他,并予以资助。陈平由此开始了广泛交游。他先后投靠了魏王和项羽,但并未得到重用。后来,他转向投靠刘邦,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历程。
在刘邦与项羽的争斗中,陈平屡出奇计。他运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的君臣关系。特别是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陈平以2000女子为诱饵,成功保护刘邦逃过一劫。但遗憾的是,这些女子最终为楚军所杀。
刘邦建立汉朝后,开始着手消灭异姓诸侯王。首要目标是韩信,陈平助刘邦伪游云梦,趁机擒拿韩信。在刘邦讨伐匈奴时,陈平又出奇计,使单于撤兵,解围刘邦。他的计策极为机密,世人难得闻其详。
当刘邦病危时,陈平又受命斩杀樊哙。但他因樊哙功多且是吕后妹夫而只将其抓获。在吕后欲封诸吕为王时,陈平虽顺应吕后意愿,但实际上却因此害了吕后一门。最终,陈平与周勃合作,诛灭了吕后一门,迎立了代王为帝。
陈平历经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等时期,始终左右逢缘。他的计策多属阴谋诡计,虽总有奇谋关键时刻奏效,但缺乏深谋远虑。刘邦评价陈平“智谋有余,担当不足”。陈平自我评价是“我多阴谋”。他的计策虽然有时能取得短期效果,但却可能带来长远祸害。这也警示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担当精神和大局意识,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后果。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人的命运与王朝紧密相连。正如张良与陈平这两位汉朝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命运波折反映了当时朝廷的风云变幻。对比两者的人生轨迹和谋略,可见他们虽然在朝野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却存在鲜明的差异。
儿子被诛、国家衰落,对陈平家族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们失去了朝廷的封赐,家族的荣耀似乎也随之烟消云散。张良的后代虽然也有失去爵位的时刻,但他们总能再次得到朝廷的垂青和封赏。这种差异,不禁让人对汉朝朝廷的态度产生疑问。是对张良的敬重,还是对陈平的淡漠?是对策高人品的褒扬,还是对个人手段的轻视?
深究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发现张良与陈平虽同为汉庭谋士,但他们的计策与谋略存在显著不同。张良以谋定后动著称,他谋划长远,深思熟虑,始终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着想。而陈平则有时为了谋取政治利益而不择手段,虽然也居高位,但在后世眼中的名声却不如此响亮。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策略上,更体现在他们的人品和对后世的影响上。
后世对张良的尊崇更胜一筹,赞誉他为“谋圣”。他的智慧和谋略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而陈平虽然也有其独特的政治手腕和才华,但在对比中似乎显得逊色。他的名声虽能传世,但不及张良、萧何等人那般辉煌。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各自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张良的智慧和影响力似乎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深处。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策略不同,更是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对后世的影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