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凉梦 送别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杰出贡献者
在湖南长沙,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于5月22日13时07分逝世,享年91岁。他的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以及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院士的辉煌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他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因粮食短缺而开始水稻育种。1953年,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最初,他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面对国家粮食的严重短缺,他毅然决定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1961年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了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意识到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并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但袁隆平坚信自己的判断。经过不断选种,他在1964年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而开始了漫长的杂交水稻研究之旅。
经过多年的努力,袁隆平院士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杂交水稻的累计增产超过亿吨,每年新增的稻谷可以养活数千万人。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袁隆平院士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他不仅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隆平院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英雄。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他带领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完成了超级稻亩产的五期目标,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让我们痛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英雄。但他的精神、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事迹将激励更多的人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荣获“共和国勋章”的荣光时刻之后,袁隆平谦虚而坚定地表达了他的心声:“我不可沉浸于过去的功绩,我仍需继续努力,为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我的深切愿望,就是将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深谙“盘中餐”的重要性,因为他经历过粮食短缺的艰辛时代。袁隆平这一代的人,对粮食有着特别的珍爱之情。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他的话语更是为无数人敲响了警钟:“我们努力提高水稻产量,每提高一点都极为困难。如果浪费了,那就太可惜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不仅是可耻的,更是犯罪。”
袁隆平的教诲并不仅限于言辞,更是体现在他的行动和期望中。他强调珍惜粮食,这也包括他对学生的教导。他坚持,只有真正体验过田间劳作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挑选研究生时,他有一个条件:不下田就不带。
袁隆平的梦想,如同他的努力一样宏大。他梦想着杂交水稻能够大面积覆盖,亩产达到惊人的1200公斤,还梦想着将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成功,将荒芜的沧海变为丰饶的桑田。即便临近90岁高龄,他依然每天前往试验田“打卡”,坚持努力,为实现这些目标而不懈奋斗。
除了这些宏大的梦想,袁隆平还曾畅谈他的“禾下乘凉梦”。他梦想着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如瀑布般壮观。他和他的助手坐在巨大的稻穗下乘凉。这个梦想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也充分表达了他对农业、对杂交水稻的热爱和执着。
袁隆平院士曾寄语年轻人:“年轻人去奋斗去贡献,会有回报。”他鼓励年轻人为了理想而奋斗,不要被世俗的现象所影响。他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认为,年轻人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而不是仅仅为了金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绩和贡献,才能获得真正的回报。
这位一生浸在稻田里的科学家,将他的功勋写在了大地上。我们深感痛惜地送别袁隆平院士,愿他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