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战争:巅峰对决干戈动
北宋自立国以来,始终与辽国处于战争状态。公元975年,宋辽达成和解。随后,北宋在统一中国的战略下,移兵进攻依附辽国的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辽国出兵援助北汉。
当年三月,宋军在白马岭大败辽援军,辽军败退,无法再援助北汉。五月,北汉投降宋朝,至此,各割据政权被削平,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议题浮出水面。
六月,北汉平定后,宋太宗赵光义决定进攻幽州。在毫无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的情况下,他试图乘胜追击,但诸将因疲惫、士气低落等因素不愿行动。只有崔翰认为时机不可失去,如能乘此势如破竹,攻取幽州将如探囊取物般容易。
于是,宋太宗在镇州集结兵力,出发进攻幽州。六月十三日,宋太宗迫不及待率军北上。十九日,进入辽境。次日在沙河击败辽军,一路连克数城。二十一日,宋太宗进至涿州,辽涿州刺史投降。二十三日,宋军抵达幽州城南,击败城北辽军。随后数日,宋军四面攻城,虽一度登上幽州城垣,但最终未能攻入城内。
七月初六,辽援军抵达幽州城下,与宋军在高梁河展开激战。宋军大败,赵光义负伤,仅以身免。辽军乘胜追击,缴获大量军械资粮。此次失败的原因在于宋军疲惫且缺乏充分准备,而辽军则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高梁河之战后,辽军曾数度南侵。但自辽景宗去世后,双方进入休战状态。在此期间,宋太宗一直在准备二度北伐,以收复幽州。然而雍熙三年(986年),在并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宋太宗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
宋军的战略是东路军主攻幽州,而中、西路军则进攻山后诸州。全军由雄州直指幽州。然而辽军的战略部署是以主力击破宋东路军后再逐一击退其他两路。
战事初起时,中、西二路军势如破竹,连克数州。东路军在初时也取得一些进展。然而耶律休哥避免与宋军正面决战,仅以小部分兵力骚扰宋军并阻断其粮道。这使得宋军在后续的战斗中逐渐失去优势。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宋军的失败。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两国之间战略、战术、民心等多方面的较量。曹彬率领的宋军抵达涿州时,面临着重重困境。由于粮草不济,曹彬只得带领部队从雄州撤退。此时正值天气炎热,将士们体力消耗巨大,到达涿州时已是疲惫不堪。与此辽国的耶律休歌部正面对宋军,而萧太后与辽圣宗率领的辽军已从幽州北郊进至涿州以东。
宋军在曹彬的率领下试图固守,但粮草将尽,难以抵挡辽军的进攻。五月初三,辽军在岐沟关追上宋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宋军在与辽军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许多人溺死,余众奔高阳时又受到辽军骑兵的冲击,死伤无数。
此次失败的原因,除了宋太宗对敌方了解不足、准备不充分之外,还在于选择的将领曹彬缺乏足够的军事才能。尽管分进合击的战略可行,但实施这一战略的将领如果不能胜任,就会导致失败。
辽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其内部团结、兵强马壮、指挥得当。他们能在宋军合击态势形成前集中兵力,利用平原开阔地带和己方骑兵优势攻击战斗力削弱的宋军。
在挫败宋军之后,辽军并未停下脚步,他们继续发动攻势。咸平二年,辽军大举南下,前锋甚至达到了邢、洺、淄、齐一线。景德元年,辽军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的率领下再次大举南下。他们在侵入宋境后迅速击败了宋军主力,并转移攻击方向,围攻瀛州。尽管辽军在攻城战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们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随后,辽军进抵澶州,与宋真宗统领的宋军主力形成对峙局面。辽军虽已长驱直入,但在坚城大河及宋军主力的阻挡下,以及河北地区广大军民的反击下,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加之瀛州一战后的重挫,他们不得不通过和谈解决争端。
宋辽双方经过议和,约定结为兄弟之国,承认边界现状,并由宋每年向辽提供一定数量的银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宋辽两国维持了和平通好的关系。想了解更多关于宋辽战争巅峰对决的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