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为什么遇弱更弱,总是在阴沟里翻船?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深受大家喜爱的故事人物——马超。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而闻名于世。在各种历史排名中,马超总能跻身前十,他的地位和战绩无可争议。马超与其他三国大将相比,有一个独特的特点:他遇强则强,遇弱则弱。这种特质使得他在战场上既能令无数英雄胆寒,也能在小阴沟里翻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马超的这些具体事迹。
让我们回顾一下马超在河东平叛中的英勇表现。在建安七年(202年),郭援等人在河东发动叛乱,声势浩大。面对这样的强敌,马超带领一万多部队前来支援钟繇。在战斗中,他奋勇杀敌,冒失前进,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精神。尽管他的脚被流箭射中,血流不止,但他仍然坚持战斗,最终成功击败郭援军,将其斩首。这次战斗充分展示了马超遇强更强的特点。
接下来是关中联军反曹操的故事。曹操在赤壁失败后,将目标转向汉中。这一举动引起了关中诸将的猜疑,其中马超和韩遂的势力最为强大。两军在潼关夹关对峙时,曹操采用离间计才平定了关中叛乱。尽管关中联军只是失败并未被消灭,但马超是这次叛乱中曹操最为强劲的对手。他的战术和勇敢令曹操畏惧不已。
在刘备围攻成都时,马超的助战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到来令成都城内一片恐慌可见其威名之盛。然而与之前的英勇事迹不同马超也有遇弱更弱的一面他不仅会败在无名小将手下许多失败逃跑更是莫名其妙。
比如在被杨阜打败的事件中马超虽然一度占据陇上之地但在面对杨阜等小人物的攻击时却失去了独立的资格最终南逃投奔汉中的张鲁成为依附他人的附庸。另外在投降张鲁后攻打祁山的失败也显示了他在面对较弱对手时的弱点。这些失败并非因为马超缺乏才能或勇气而是因为他在面对较弱对手时可能过于轻敌导致了失败的发生。
总的来说马超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特点的将领他既有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也有遇弱更弱的弱点。他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悬念让人不禁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事迹。马超率领军队围攻祁山,然而连续三十天,城池仍然固守未下。正当曹军的援兵赶到,马超无奈只得撤兵回到汉中。
此次领兵北上,马超所部并非铁板一块,其中许多士兵来自张鲁的军队,彼此之间并不熟悉,这无疑影响了战力的发挥。在祁山之下,我们看到的马超并非传说中那个遇强更强、勇猛无比的战神,而是被现实困境所困,无法迅速取胜。关于张鲁部将杨白等人欲加害马超的传闻,那是在撤军之后的事情。当时的马超,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展现其真正的实力,只得逃到氐中部落。
若当时的马超是那位遇强更强的英雄,迅速占领祁山,那么或许能展现出其真正的实力,杨白等人即便有谋害之心,也未必有机会得手。
再说到沮水之战,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马超与吴兰、雷铜等将领在沮水驻扎,假装攻打武都、阴平两郡。他们最终被曹洪、曹休击败,吴兰的部将任夔战死沙场。当曹操亲自率大军来争夺汉中时,马超和张飞不得不撤回到汉中。而蜀汉军队又遭到了阴平氐王的攻击,吴兰也因此阵亡。
在西北的曹军军事行动中,虽然曹洪是一位老资格的高级将领,作战勇猛,但军事才能并不突出。而曹休因年纪尚轻,地位并不高。马超败在这两人手中,确实令人费解。史书中常提到张飞和马超共同指挥军队,但在两部军队的情况下,马超亦应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为何马超在遇强时更强,遇弱时更弱呢?作为一个将军,他既是指挥者也是执行者。当他遇到高明的统帅时,只要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力,拿出必胜的勇气即可。将军的军事能力,是建立在士兵的基础之上的,正所谓时也势也。我们回顾马超的辉煌时刻,正是他独立自主或正得信任之时。而在新败不得志之时,便是他遇弱更弱的时候。尤其是在他熟悉的山地作战中,为何不能独立镇守一方呢?他的山地作战经验无人能敌。这次的祁山之战,无疑是他的一次遗憾,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