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盛大庆典是如何举行的 ?一般都是在哪里举
天安门,作为明、清两代皇家举行重大典礼和活动的场所,其庄严神圣之地位无可置疑。只有在亲征、大将出征时的祭路和祭旗仪式,皇帝的重大文告发布,以及登基、大婚等盛大庆典时,天安门才会开启,其余时间则常闭。
“金凤颁诏”是明清两代天安门最为盛大的典礼之一。颁诏分为“登极诏”与“颁恩诏”,前者是在新皇帝继位时宣布继位原因和日期,后者则是在册立等重大庆典时向全国宣告。诏书以硬黄纸制成,饰以金龙,详细记载着诏令的缘由和条款。
颁诏仪式从太和殿开始。仪式当天,礼部官员在太和殿内设立黄案,以存放诏书。丹陛正中亦设黄案。午门外,龙亭和香亭已然设立,天安门城楼垛口中央的金凤台也已准备就绪。奉诏官与宣诏官等人员,均按礼仪着装整齐,恭敬以待。
诏书先由皇帝颁发,经过一系列的礼仪程序,礼部尚书在太和殿承接诏书。文武百官已在金水桥南排列整齐,按照官阶肃立。礼部尚书接过诏书后,将其捧至太和殿外,放入龙亭之中。随后,在鼓乐、仪仗及文武官员的护送下,通过太和门、午门、端门,前往天安门城楼。
在城楼上,奉诏官行一跪三叩礼后,将诏书置于宣诏台黄案上。宣诏官登台宣读诏书,其声音威严庄重,听起来仿佛天降之音。文武百官及百姓耆老依次跪拜,以谢皇恩。
宣读完毕后,诏书被放入形似云朵的木盘内,然后来到城楼垛口正中的金凤前。奉诏官将诏书衔在木雕金凤的嘴里,再用黄绒绳缓缓降下金凤,以示皇命自天降。这一过程中,礼部官员托着云盘在下跪接,金凤嘴里的诏书落入云盘之中,称为“云盘接诏”。
接诏后,诏书被放回龙亭内,随后由黄盖、仪仗、鼓乐引导出大清门,送往礼部。在这一系列仪式中,礼部尚书及众官吏表现出极高的敬意和尊重,显示出了皇权的尊严和君权至上。清代诗人曾有诗描绘这一景象,诗中描绘的天安门“金凤颁诏”景象别有一番风味。
天安门及其“金凤颁诏”仪式充分体现了明清两代的皇家威严和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