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旗袍的演变
旗袍的起源与演变
旗袍,这一融合了典雅与高贵美的妇女服装,起源并深植于我国民族风情之中。其美,不仅是静态的典雅,更是距离的艺术,对穿着者有着极高的要求。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内涵与气质的体现,其出现总是在特定的背景、环境和气氛下,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旗袍的起源,与满族妇女的长袍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故将其妇女所穿的长袍称之为“旗袍”。清末的旗袍,主要承袭了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风格,宽大、平直,衣长及足,多采用绸缎材质,并绣满丰富的花纹,领、衣、襟、裾等处都滚有华丽的花边。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也在不断地演化。辛亥革命后,政治上的变革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障碍,也为旗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女装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的样式多变,领、袖、襟、摆等细节处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旗袍开始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走向了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之路。
旗袍的演变历程中,马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最初的旗袍马甲长及足背,后来逐渐演变成有袖的式样,成为新式旗袍的雏形。上海女学生作为时尚先锋,率先流行起穿旗袍的风气。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盛行“旗袍马甲”,也就是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长马甲。一九二六年以后,短袄和长马甲合二为一,形成了现代旗袍的最初款式。
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进行了更多的改动和装饰,但仍保持了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直到二十年代末,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等方面出现了多种变化。其中,有的旗袍缩短了长度,有的收束了腰身。甚至到了1929年,旗袍被正式定为一种正装,中国女性在重要的庆典、节庆、礼仪性场合必须穿着旗袍。
每一款旗袍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衣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现。每一次穿上旗袍,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