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公主为何叫帝姬?宋徽宗为何把女儿称作帝
宋徽宗赵佶皇帝的艺术造诣令人称道,尽管他在皇位上的表现平平,但他的艺术天赋确实令人瞩目。人们常常忽略他的一项显著成就,那就是他众多的子女——特别是他的女儿。
身为帝王,赵佶共有三十四位女儿。与其他帝王家的女儿不同,赵佶的女儿们有着一个独特的称谓——帝姬。这一称谓的更改并非简单的皇家威仪展示,而是出于赵佶的深思熟虑。
赵佶皇帝决定更改女儿们的称谓,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他追溯至自己的父亲神宗赵顼,赵顼曾有过更改女儿称谓的想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赵佶表示他希望完成父亲的遗愿。赵佶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发现,“王姬”这一称呼在周王室中用于指代女儿。他决定采用这一称呼并非因为周王室的历史背景,而是出于对周礼的推崇和效仿。他认为周礼最为完备、最具规范,因此选择将“公主”改为“帝姬”。更改称谓也是为了明确区分帝王家的女儿与王公贵族家女儿的称谓,确保只有帝王家的女儿才能享有这一独特的称号。
尽管赵佶的这一决定在当时受到了广泛接受和认可,但历史却为这些“帝姬”带来了沉重的命运。在金人入侵、宋亡之际,这些帝姬们跟随父母经历了亡国之痛,被俘后遭受了种种苦难。有的被迫成为金军首领的小老婆,有的被迫做丫鬟,甚至有的被散放于兵营成为“”。这一悲惨的命运使得“帝姬”这一称号显得尤为凄凉和讽刺。
南宋建立后,不断有女子自称是徽宗的“帝姬”、高宗皇帝的妹妹,这其中不乏冒充者。例如,一个商人妻子在军营中听闻帝姬失散的事后,便大着胆子冒充荣德帝姬。还有一位尼姑听说自己长得类似柔福帝姬,也自称是真正的柔福帝姬。这些冒充者往往是为了寻求富贵和投机取巧,但最后都遭到了严厉的惩罚。
从“帝姬”们后来的命运结局看,徽宗皇帝给女儿改称谓的举措似乎有些不靠谱。他或许希望通过改变称谓让女儿们更显尊贵和独特,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些女儿们历经磨难、命运多舛,最终落得死无葬身之地。这或许让人反思,对于人名称谓的更改是否值得过于花费心思和讲究。有时候保持传统和原有的称谓或许更为稳妥和可靠。
再提到魏国大长公主,她是宋太祖嫡长女,尽管生于皇室、贵为公主,但最终还是在历史的浪潮中消逝。她的生平经历见证了皇室的兴衰与变迁,也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历史的传承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而那些真实的细节和情感则永远埋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元符年间,魏国大长公主的身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在宋徽宗政和年间,她的谥号也得以更改,尊称为贤肃大长帝姬。
这位公主的生母是孝惠皇后,出生于929年,逝世于958年,是贺氏,来自开封,也是宋太祖的第一位妻子。历史记载,后晋开运初年,赵弘殷为太祖迎娶了贺氏。而在后周显德三年,太祖担任定国军节度使时,贺氏被册封为会稽郡夫人。她为太祖生育了魏国公主、鲁国公主以及魏王赵德昭。
贺氏的离世,让许多人感到惋惜。太祖登基后,于建隆三年四月追封贺氏为皇后。乾德二年三月,孝惠皇后的谥号得到上赐。仅仅四月,她便安葬在安陵西北,神主享于别庙。到了宋神宗时期,孝惠皇后与宋太祖的其他皇后以及宋真宗的章怀皇后一同祔太庙。
在宋朝的史料中,《宋史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第七》详细记载了太祖的六位公主。其中申国、成国、永国三位公主都早早离世。而魏国大长公主则经历了多次封号和身份的变迁。她最初在开宝三年被封为昭庆公主,下嫁给了左卫将军王承衍,并赐住在景龙门外。随后,随着太宗即位,她进封为郑国公主,再到后来的秦国公主。真宗至道三年,她更是被提升为长公主。最后在大中祥符元年去世,被赐谥为贤肃。
至于宋朝公主为何被称作帝姬,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称呼。在宋朝,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帝姬,这是一种独特的制度。宋徽宗在政和年间将其女儿称作帝姬,是对其身份的一种特殊尊崇。
想了解更多关于宋朝公主的历史,关注奇技网,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