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之杨六郎更名之谜:竟是为了避财神赵公
宋元以来,杨家将的故事广泛流传,其中杨六郎的身份也备受关注。杨六郎,又称杨景或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儿子。从元代开始,戏曲中的杨六郎多以杨景之名出现。
杨延昭(958年-1014年),原为杨延朗,后避讳改名为杨延昭。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因其英勇抗辽而名声大噪。据说,辽国人将他视为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而称之为杨六郎。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特别是在雍熙北伐中,更是勇冠三军。
关于杨延昭的故事有许多谜团,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他的名字。据《宋史》记载,杨延朗因避羽士赵玄朗之讳而改名为杨延昭。这位羽士赵玄朗在宋朝被尊为圣祖,甚至与财神赵公明有所关联。
宋真宗对赵玄朗情有独钟,将其尊为圣祖,这与宋朝时期玄门(道教)的生长密切相关。宋初,太祖、太宗采纳了释教、玄门划一看待的政策。而宋真宗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统治、安定民心,借助神力制造祥瑞景象,让辽人知道大宋有天人相助、神灵保佑。其中,赵玄朗被尊为保生大帝,成为仅次于玉皇的尊神。
为了抬高赵氏的地位,宋真宗采取了各种措施。他曾假托玉皇之命,宣称赵玄朗是赵氏帝王的族祖。这一事件在《宋书·礼志七》中有详细记录。杨延朗被迫改名为杨延昭,以避免犯上圣祖赵玄朗的名讳。
除了杨家将的故事外,历史中还有许多难以索解的谜团。这些谜团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例如,玄武大帝的身份也是其中之一。玄武大帝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被玉皇大帝封为玄武真人,镇守北方。关于他的身世,也有种种传说和猜测。
这些谜团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滚滚前行,尽管难以解开,但始终吸引着人们去探索。相信有朝一日,这些谜团终究会真相大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将会为我们揭示更多的历史真相。我们也应该保持对历史敬畏的态度,珍惜并传承这些历史遗产。宋真宗为避祖宗赵玄朗的玄字之讳,将玄武改为真武,这一事件展现了王朝的避讳制度。宋真宗供奉“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后,赵宋王朝便迎来了国富民强、国运兴盛的繁荣景象。为彰显这份灵验,宋真宗实行避忌的力度极大,做法果断,将一大批地名流名纷纷窜改。
在1012年避讳之际,杨延朗已步入人生暮年,人们习惯性地仍称呼他为延朗,改口并非易事。他生前为人所熟知的是杨延朗这一名字,而杨延昭这一称呼则是在他1014年去世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若抛开宋史记载,杨业七个儿子的名字在小说故事中记录混乱,如同笔糊涂账。以“杨六郎”为例,正史中有杨延朗和杨延昭两种说法。而在元曲《昊天塔》中,杨六郎被称为杨延景。到了明代,演义及后世流行的戏曲中,杨六郎多被称为杨景。
关于为何杨延昭被叫做杨延景,《杨家府演义》中提到的原因是“昭”字犯了宋太祖之子赵德昭的名讳。但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实际上,杨延昭更名为杨景是在1012年,那时他已到人生尽头,而赵德昭已去世多年,并未听说有人避其讳。真正被避讳的是赵玄朗。若既要避赵玄朗,又要避赵德昭,那就不会出现杨延昭这一说法,直接改其他名字更为简单明了。
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中,六郎自我介绍为名景字彦明。剧中所提及的兄弟七人名字与《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有所不同,既有杨景,又有昭和朗两个兄弟,似乎并不讲究避讳。元杂剧中的其他作品如《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等,杨六郎均被称为杨景,但兄弟七人的名字又有差异。这些杂剧似乎并未受到元末才问世的《宋史》的影响,而明代的剧作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大,因此明代传奇《三关记》等戏中,杨六郎已改为杨延昭。
清代宫廷大戏《昭代箫韶》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重编,杨家将的名字又有一套说法。其中杨继业有八子,杨六郎依旧被称为杨景。这种称呼似乎承袭自元杂剧。《昭代��筱韶》中提及的杨家诸子名字给人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尽管杨业之子的名字多变,但他们的团体精神并未改变,杨六郎依然是最具风范的一位。相信历史终将揭开这些谜团的真实面貌,而历史的滚滚前行的势头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