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中名落孙山的名人:李时珍落榜后改学医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名垂青史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往往如同波澜壮阔的巨浪,时而翻涌,时而沉寂。那些曾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的历史名人,他们的经历更是充满曲折与传奇。今天,让我们聚焦于一位历史名人——韩愈,他考试路上的坎坷与坚持。
在科举考试的战场上,有人金榜题名,也有人黯然失色。韩愈,这位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巨匠,曾三度名落孙山。他的才华无人能及,字字珠玑的答卷却如同废纸一般,无法打动考官的心。
公元787年,韩愈在取得乡贡资格后,满怀信心地前往长安,应礼部进士试。考试的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接连两次的失败,对韩愈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深感愧对祖先,愧对家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
韩愈深入研究前人文章,将其吃透,但他的写作方法却不被主考官所喜爱。第三次考进士时,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试题,但他迅速找到了主题,挥笔而就。主考官却并不欣赏他的文章风格,将试卷搁置一旁。
公元792年,韩愈再次来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这一次,主考官是宰相陆贽。试题与去年相似,韩愈决定再次挑战自己,一字不改地使用了去年的旧作。陆贽看到试卷后,被韩愈的才华所震撼,感叹差点埋没人才。就这样,韩愈终于考中了进士。
考取进士只是入仕的第一步。韩愈想要真正踏入高官阶层,还需要经过吏部的“守选”考试。他满怀信心地参加了“博学宏辞”的考试,但结果却连续三年败北。这使得韩愈倍感挫折,他开始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官场。
在两个月内,韩愈给当朝宰相写去三封情真意切的陈述书,陈述自己的困境和才华。这些努力并未带来任何回应。他不得不投奔地方军阀,但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多次幕主离世的打击。韩愈的遭遇可谓霉运连连。
幸而,《进学解》被当时的宰相看到后惊叹不已。这位宰相欣赏他的才干和遭遇,于是任命韩愈为五品刑部比部郎中兼任史馆修撰。这一任命改变了韩愈的命运,使他进入了高官阶层。
回首韩愈的仕途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坎坷不平。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他坚持努力、不断尝试、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成功。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要在面对困境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落榜后的人生转折:李时珍与金圣叹的不同选择
李时珍,一位聪明才智的少年,从6岁开始便展现出读书的才华。1532年,年仅14岁的他中了秀才,使父亲李言闻对他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李时珍却历经坎坷。他曾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第二次更是因为过度的用功和劳累,患上了骨蒸病,高烧不退,险些丧命。
三度落榜后,李时珍的举人梦破碎,李家对科举制度的期望也随之破灭。面对现实的无奈,李时珍放弃了八股文,转而投身医学。他的转变并非出于轻率,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短短四年时间,他便成为一名能独立行医的医生,其名声逐渐传遍了大江南北。
一次,湖北楚王的世子患上了暴厥症,众多医生束手无策。李时珍应邀前往,竟以一付药便治好了世子的病。为感谢李时珍,楚王委任他主管王府祭祖,官居七品。三年后,李时珍更是被楚王推荐入太医院。
与李时珍不同,金圣叹则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连连受挫。这位明末清初的文坛奇才,虽才华横溢,却三次名落孙山。他的答题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幽默与玩世不恭。例如,在第三次科考中,他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答题,最终名落孙山。
金圣叹的失败并非全然可悲。他的幽默与才华使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奇才。他的试卷连写39个“动心”,展现了他独特的思维与机智。尽管他在科举考试上未能取得成功,但他的才华与幽默却为人们所铭记。
对于李时珍而言,落榜后他选择了医学,最终成为一位名医,并完成了重修本草的伟大理想。而金圣叹则因其在科举考试中的独特表现,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坛奇才。两位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并非只有科举一条道路,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寻找新的方向,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