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在哪(诗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

世界奇闻 2025-08-30 05:37www.bionity.cn奇谈网

中国汉代长城的关隘与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见证了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的历史。这些遗址是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历史见证,也是分段修筑障塞烽燧的重要遗存。这些关隘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位置与功能。

在隋唐时期,玉门关的关址从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玄奘法师的西行求经之路途经此地,他的经历与描述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玉门关的地理位置与重要性。这一时期的玉门关位于交通的枢纽地位,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锁阳城),西北与伊州(哈密)相邻,是连接东西的重要关口。其周围的山顶、路口、河口要隘仍存古烽燧,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关址的迁移并非偶然,它与当时的伊吾路的开通有着密切关系。这条道路的开通使得瓜州与伊州直接连通,无需再绕行敦煌,从而缩短了驿程。玉门关也随之东徙瓜州。这种变迁反映了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对地理格局的影响。

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描绘了玉门关的孤独与苍凉。他的辞官居家期间,正是他创作这首词的时期。诗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展现了玉门关的雄伟与荒凉。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表达了守边士兵的孤独与哀怨。这首诗不仅是对玉门关的描绘,更是对历史的缅怀与感慨。

这一古老的关隘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从汉代的抗御匈奴,到隋唐的西域交通,再到诗人们对这里的描绘与感慨。如今,虽然这些遗址已经历经风雨沧桑,但仍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这些遗址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们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辉煌与民族的伟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玉门关赏析

诗人在踏入凉州的第一时间,面对广袤的黄河与边城,耳听着哀伤的《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富有深情的诗。此诗不仅描绘了西北边地的壮阔景象,还深深表达了戍守边疆的士兵们的思乡情怀。

诗的前两句如同画卷般展开,首句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丽景象,使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次句则以“一片孤城万仞山”为主体,凸显出边城的险要地势和士兵们的孤独处境。这两句诗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展示了诗人的匠心独运。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苍凉的环境中,羌笛的哀怨曲调更是勾起了士兵们的思乡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柳”与“留”的谐音,以及《折杨柳》的曲目背景,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别离和思念之情。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哀怨之上,他用“何须怨”这样的词句,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这里的春风暗指皇帝的关怀,玉门关外的士兵处境孤危,责任重大,虽然乡愁难耐,但保家卫国的信念更为坚定。

整首诗调苍凉悲壮,但又并不消极颓废。诗人用对比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的忠诚。玉门关作为此诗的重要背景,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在此诗中得以凸显。这座位于西北边陲的关隘,见证了士兵们的忠诚与牺牲,也见证了诗人的深情与感慨。此诗用词委婉精确,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作为读者,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凉州的那份震撼与感慨,也可以深深体会到戍守边疆的士兵们那份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的忠诚。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壮丽的西北边塞画卷,更是一曲深情的思乡与忠诚之歌。

上一篇:宋人的斗茶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onity.cn 奇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奇闻异事,奇闻怪事,奇闻趣事,未解之谜,灵异事件,ufo事件,军事秘闻,娱乐八卦,历史趣闻,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