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铜钱制造都有那些流程?为何都抢着做呢
在清朝的江南织造家族中,曹寅的家族因多次接驾而背负了巨大的银钱亏空。为了弥补这一空缺,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其中之一便是让祖父曹寅与苏州织造交替担任两淮巡盐御史,同时与李家联手垄断了江南的人参贸易。即使如此,他们仍觉得皇上的关照不够,于是向主子提出了更多的“项目”。
其中,曹寅曾主动向朝廷提出一个诱人的计划:承包全国14座税关的“铜斤”采购。在清代,铜钱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其铸造被国家垄断。而税关采买的“铜斤”原料,是京师宝泉局、宝源局所需的,每年需要采购的铜斤高达350万斤。此前,这一业务由两位官商承包,每年的承包金额是白银五万两。
曹寅深知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利润,因此他提出一个计划:朝廷预支他10万两银子作为本钱,他通过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每年可以上交银子12.5万两,这是张、王两家的两倍半。如果连续承包八年,那么总金额将达到惊人的100万两,刨去预支的10万两,可以为皇上贡献90万两盈余。
这个计划确实竞争力十足,因为这笔钱是直接交付给皇上的“小金库”。康熙皇帝心动不已,但他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想看看另一方的反应。张、王两家也不甘示弱,他们提出经过实践发现,一年可以上交更多的白银。最终,经过内务府的合计,康熙决定让铜斤的采购交给三人共同办理,预支本钱十万两,八年交库白银总数为一百二十二万两。这样一场风波最终尘埃落定。
这一事件引人深思。铸币是国家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这个重大的工程中,有人却试图在其中谋取私利。他们倚仗手中的权力在原材料上获利,充实自己的私囊。这一幕展示了封建时代“国家工程”中的贪渎真相。例如曹寅的家族通过提高承包金额来获取更大的利润。此事让人领略了封建时代的工程贪腐现象以及权力斗争背后的利益纠葛。
与此这场风波也揭示了现代工程招标中的一些思考。封建时代的发包人康熙是利益相关人他绝不会放弃终极利益因为他掌控的是国家这份“大产业”。然而在现代某些工程发包者却是替国家打工的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利益而非国家的利益。如果让他们主持这场争端他们可能会选择收下更多的“红包”而忽略国家的大局利益。
如今封建皇帝早已消失国家属于全体人民。我们期望负责国家工程发包的“打工者”能够持有“帝王”心态珍惜国家这份大产业不要随意为了个人利益而将工程发包给某些特定的承包商。我们需要的是有责任心的领导者来确保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害并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