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人的交通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新中国成立前,在崇山峻岭、深谷险壑的羌族地区,尽管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险阻,但勤劳勇敢的羌族人民却凭借他们的毅力和智慧,开辟出了一条条人行通道。这些通道虽然崎岖难行,但却让全境内各地得以相互连通。
这个地区江河纵横,水系发达,水流湍急,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羌族人民在几千年前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他们发明了“悬筒渡索”的溜索和竹索桥,以及其他如挑桥、偏桥、木桥、石桥等,使得生活在险恶环境中的羌族人民能够保持与外界的交通往来。
竹索桥是羌族桥梁工程技术中的一大奇迹。这种桥梁长达二三十丈,不用铁钉,没有桥墩,只是用多条竹索并排横跨江面,上铺木板,可以行人走兽。而溜索,作为古老羌族的一大发明,至今仍然保留,虽然竹索已经换成了钢绳,但其依然令人惊叹。建溜索时,两岸立柱,竹索系于木柱、树根或巨石之上,长约六七十丈至百丈不等。在渡河时,人们用麻绳将身体捆在硬木制的半圆形溜筒上,顺着竹索悬空溜过河去,这一幕令观者惊心动魄。
溜索分为平索和陡索两种。平索依两岸水平安装,与河面平行,只有一索,需用手攀行。而陡索则由两索交叉安装,一头高一头低,便于迅速溜渡。羌区还有上百座的挑桥,又名悬臂木桥。两岸用圆木纵横排列层层叠压,以纵层逐层向河心挑出,延伸到河心相接,再在其上搭平桥面铺木、置板,以便人畜通行。偏桥则主要建在傍岩上,无桥基、无桥墩,沿崖凿孔,将硬骨椽木楔入孔中,在其上置木板、石板以过人畜。
现今羌区留存的石拱桥多为唐代、明代建成。最著名的是茂县土门三元桥等,这些石拱桥堪称奇观,已成为国家保护文物。
解放以后,羌区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从无到有,如今乡乡通公路,一半的村还有机耕道。更有两条国道和四条省道穿越羌区。以前到成都需要行走数十天的路程,现在半天就可以到达。交通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促进了羌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