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死后的西汉是什么模样-为何衰亡得如此之
【历史介绍】西汉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的辉煌与矛盾
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贤君——汉宣帝刘询。他被后世历史学家尊称为“中兴之主”,其统治时期更是被誉为“孝宣中兴”。在这一盛世之下,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与问题。
汉宣帝时期的政治景象可谓是一面繁荣,一面危机。政治上,政教明达,法令严明,边境安定,四夷宾服。甚至称赞这一时期为“天下殷富,百乐”。背后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如土地兼并问题比汉文帝时期更为严重。
在胶东、渤海等地,农民起义频发,史书记载农民军进攻地府,释放囚犯,掠夺商人和官僚、小诸侯的财物。甚至连汉宣帝也不得不承认当时人民生活大多贫苦,盗贼泛滥,治安混乱。随着农民在“乡部私求,不可胜供”的情形下生活日益艰难,他们“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穷则起为盗贼”。
西汉王朝在汉元帝时期已经显现出了颓势。为了怀柔关东豪强并消除他们的反心,汉元帝放弃了迁徙关东豪强充实关中陵寝地区的制度。儒生京房与汉元帝的对话也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到了汉成帝时期,西汉王朝已经走上了崩溃的道路,大兴徭役,重赋敛。此时权倾天下的是外戚势力,他们实际上控制了西汉政权。
外戚贪贿掠夺的情况十分惊人。例如红阳侯王立在南郡占垦草田数百顷,并将这些土地高价卖给国家获利。其他官僚也大多以权谋私,大量占据良田。商人的势力也开始抬头,一些巨商如成都的罗裒等依靠大量资财贿赂外戚和宠臣,,横行乡里。
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农民和铁官徒的陆续爆发。汉哀帝时,西汉王朝的危机更加深重。尽管有人建议限田、限奴婢以缓解矛盾,但这一办法损害了当权的外戚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集体反对而最终无果。
在官府和地主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苦,“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这样的形势下,农民只能铤而走险,反抗暴政。而汉哀帝在农民起义的威胁下,采纳了阴阳灾异论者的主张,企图用“再受命”的方式来挽救统治危机,这一自欺欺人的行径除了暴露其绝望的心情外,毫无实际意义。
汉宣帝刘询的统治时期虽然被誉为“中兴”,但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危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落和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