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秦灭赵之战,为什么持续了那么多年
秦灭赵之战的持久之谜:八年战争的背后故事
自公元前236年起,到公元前222年结束,秦王政在位期间对赵国的战争历经八年之久。这场战争为何会持续如此之久呢?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一竟。
当秦王继位时,尽管秦国已经在对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六国仍有可能复振军威,尤其是南方的楚国。当时,除去楚国外,北方还有一个强劲的对手——赵国。
历史上的赵国,可以说是秦国统一过程中最为难啃的一块骨头。秦灭赵之战,持续了八年之久,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32年,赵国强力遏制住了秦国的东进步伐。第二阶段在公元前229年至公元前228年。那么,秦灭赵之战为何持续八年之久呢?
赵国之所以能抵抗如此之久,与赵国多英勇之士有关。“燕赵之地自古多英勇之士”,一直以来都不是一句虚言。在秦灭赵之战中,李牧的存在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力挽狂澜。他两次击败秦军,使得秦军不得不暂缓灭赵的攻势。而在李牧死后,赵国失去了主心骨,一切抵抗都被秦军瓦解。
由此可见,赵国能够在秦灭赵之初抵挡住秦军的攻势,与李牧这样的卓越军事将领有很大关系。但除了名将之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秦灭六国之战中,赵国的抵抗最为激烈,与长平之战后两国建立的深仇大恨有很大关系。秦将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后,赵国对秦国的怨恨深入。在秦灭六国之战中,赵国的抵抗最为强烈。
赵国能够抵抗八年之久也与秦军在受挫后必须休整一段时间有关。在秦灭赵之战的第一阶段,李牧率领的赵军给予了秦军极大的打击。秦国除了面对赵国外,还要面对南方的魏、韩与楚等国的威胁。如果秦军屡败屡战而不休整,可能会给其他列国以巨大的机会。秦灭赵之战不得不迁延一些时间。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清楚了,在秦灭赵之战的第二阶段,秦军通过离间赵国君臣关系并最终击溃了赵国。如果秦军不进行长时间的休整,可能无法迅速实现克服赵国的战略目标。
回顾历史,秦灭六国之战中,灭赵之战最为艰难。灭亡赵国后,其余六国几乎一触即溃。赵国的灭亡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争不仅展现了秦国的决心与毅力,也展现了赵国的坚韧与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