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要去卫国求职,师金说孔子的仁义就像刍狗
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儒家学派的璀璨明星。在他那风华正茂的岁月里,尽管学识渊博,却似乎难以将他的理想在现实中得以施展。于是,他决定踏上西行的旅途,期望在卫国找到实现理想的舞台,宣扬那博大精深的周礼大道。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对此行却持有些许疑虑。他决定前往国家乐团,向那里的智者师金寻求建议。师金是个深谙易经、道学的人,他的业余时间常常用于为达官贵人相面算命,屡试屡验,求算者络绎不绝。
颜回向师金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困惑和老师的抱负。师金听后长叹一声,觉得孔子的遭遇令人惋惜。他道出了孔子的困境:尽管孔子的学问如星辰璀璨,却生不逢时,命途多舛。他提到孔子所倡导的周礼大道,虽然令人敬佩,但在当下社会似乎难以被接受。
颜回不解地问道:“为何如此?”师金回答说:“你老师所尊崇的古代仁义,在现代社会就像是被当作祭祀的刍狗一样,虽然,但已不合时宜。他尝试在宋国传授古礼,却遭到冷遇;在卫国演讲,引发内斗,被驱逐;他所经过的地方,甚至遭到铲除和深埋。这些经历难道还不值得记取吗?”
颜回坚信大道能行天下,或许此次会有所不同。但师金却以舟车为喻,说明时代变迁如同水陆之别,西周如船,鲁国如车。西周之礼虽美,但时代变迁,不可强行推行于鲁国。他进一步强调,仁义之礼在当下社会已久未行,大丈夫应当顺应时局,不必固执己见。
颜回对老师孔子充满敬仰:“老师为天下苍生计,意图弘扬大道和礼仪。”但师金认为古今不同,所需之道也有所差异。他提到历史上的圣贤如伏牺、轩辕等皆因时制宜,行不同之礼。周公的礼仪虽为经典,但强行套用于现实未必适用。
师金最后以越国的西施为例,说明美艳绝伦的西施因病痛而展现的娇态是自然之美,而丑婆娘刻意模仿只会适得其反。孔子一生克己复礼,但时代变迁使得他的学说一时难以被接受。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因其契合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而被推崇,从此儒学成为官方学说,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坚韧和执着令人敬佩,但他的遭遇也让我们深思。时代变迁下,适应与变革同样重要。师金的忠告虽直白却富有哲理,让人感叹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