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朝闻道 夕可死”究竟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人生旅程中,有四次向老子道的足迹,每一次都收获了满满的智慧。孔子口中的“道”,究竟是何物?得道后的他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他能够坦然面对生死,做到“夕死可矣”?
孔子十七岁那年,初次拜访老子,恰逢老子在鲁国主持葬礼,他得以学习到婚丧朝聘等礼仪的精髓。礼仪之道的深入,为孔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三十四岁时的孔子,第二次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告诉他真正的“礼”是自然之礼,顺应人心而非陈规旧章。深受启发的孔子回去后陷入了沉思,对老子深不可测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三次拜访老子时,孔子开始“仁义”。老子告诉他,天地日月星辰都遵循自然规律运行,人类也应该效仿自然行事。急于标榜仁义有时会适得其反。这次对话让孔子开始深入思考仁义与自然之道的关系。
五十一岁时,孔子第四次向老子问道。老子告诉他,“道”无法言传,只能意会。当孔子的行为符合大道时,他就会真正领悟道的精神。这次对话让孔子闭门三个月,最终对“道”有了深刻的理解。
得道后的孔子,如同脱胎换骨。他忘记了吃饭、忘记衰老、忘记生死,心中充满了喜悦。他不再留恋世俗的事物,只追求与万物自然变化相契合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像修炼人的一种极致表现,他的精神已经与宇宙、天地、自然融为一体。
对于普通人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似乎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境界。很多人虽然听说过真理,但很难做到坦然面对生死。而真正的修炼人,他们的精神已经超越了生死,达到了真人的境界。他们的人生态度,是对宇宙、天地、自然的一种敬畏和顺应。
孔子的问道之旅告诉我们,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用心去体会。得道后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的真人境界。这种境界,需要我们去、去体验、去领悟。文俞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