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在太空讲课!
在遥远的宇宙空间,中国的航天员再次为全球的观众带来了一场令人惊叹的太空科普课。这次的“天宫讲堂”第一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时隔八年,中国航天员再次展开太空讲课,这一时刻无疑引起了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热烈关注。
这次的太空课堂在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准时开讲,由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翟志刚刚、王亚平、叶光富共同主持。在长达约60分钟的讲课时间里,三位航天员展示了空间站的生活场景,并在微重力环境下演示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如细胞学试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这些实验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科学原理,让人们对太空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次太空讲课全程现场直播,设在中国科技馆的主讲堂,以及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等地的四个分讲堂都热闹非凡。约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在现场参与,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讲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等多个单位共同主办,得到了中国科技馆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的大力支持。
在这堂生动的科普课中,航天员们展示了太空中的回身动作,揭示了角动量的奥秘;展示了浮力消逝试验,让人们认识到浮力和沉力之间的关联;还通过水球光学试验,展示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这些实验不仅让人们感叹太空的神奇,更激发了大家对科学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太空讲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生动的互动体验。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与地面课堂的学生们进行了及时的互动,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太空科普知识。这样的互动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太空的神奇和魅力。
“天宫讲堂”的再次开课,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太空的奥秘,更激发了大家对科学的兴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航天科普的行列中来,共同探索这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宇宙世界。这次的太空讲课,无疑为他们的梦想插上了一双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当我们观察这个宛如凸透镜的水球,便能感受到太空的神奇之处。想象一下,若站在这个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所看到的便是一个倒立且实心的影像。在水球内部注入一个气泡,由于太空的浮力消失,这个气泡不会漂浮出来,而是老实地待在水球中。这样的模拟实验在地球上其实可以通过玻璃进行,效果绝佳。
在这次太空课程中,航天员展示了泡腾片实验,这是其中的一项有趣的实验。陈征介绍道,在地球上的环境中,将泡腾片投入水中,我们可以看到气泡上升。然而在中国的空间站中,由于处于失重状态,泡腾片投入水中产生的气泡不再上升,而是相互挤压。最终会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模式,这些气泡会将水球撑得更大,我们可以观察到水球逐渐膨胀的效果。
空间站与地球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处于微重力状态。对于普通人来说,微重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微重力环境下物理现象与地球环境的差异。陈征表示,选择这些物理实验作为太空课程的内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安全角度来看,太空课程的实验必须在保证中国空间站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由于中国空间站是全新的,航天员还有许多任务需要完成,因此安全是首要的。从教育角度来看,天上和地下的环境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需要选择一些能够明显看出天地差异的考试科目,这样才能让大家直观地体验到空间站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的差异。
陈征还表示,并不希望这些太空课程的内容成为未来考试的重点。对于儿童来说,太空课程是一种启发,希望通过实验和天地互动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这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希望孩子们在看完这些实验后能够自己去探索还会发生什么,让他们在地球上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天宫课堂是一个主课堂,还有千千万万的地面课堂,这些课堂可以延伸课程内容,获得非常有意义的效果。陈征对这种形式赞不绝口。
全球时报—全球网记者樊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