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八大胡同名妓谢蝶仙:想嫁北大老教授林纾
林纾,乃是民国初年文坛之异数,与辜鸿铭、刘师培、严复、黄侃等人齐名,同被视为古古怪怪的才子。尽管对外文近乎一窍不通,他却奇迹般地成为首位将西方文学作品译成中文的大家。他的成就背后,隐藏着一个与精通外文的王寿昌的合作故事。王寿昌口述原著内容,林纾则凭借生花妙笔即刻成章。二人联手,翻译了百余部西方文学作品。其中,《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尤为风靡,成为一时之经典,引得无数男女为之动情,甚至在京城八大胡同的名妓谢蝶仙也深受感动。
谢蝶仙对林纾的文采颇为倾慕,时常幻想能得到这位多情才子的轻怜蜜爱。正当她跃跃欲试时,机会来临——林纾的结发妻子刘氏离世,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某日,刘氏的贴身侍婢,如今已嫁给木匠丈夫的人,看到林纾颓废的样子,便劝他出去寻找一些快乐以缓解悲伤。这位德高望重的北京大学老教授,于是偶尔也会踏入那繁华的烟花巷里寻找些许慰藉。他并不知道谢蝶仙对他的深情厚意。他在妓院中只是观望,从未真正涉足其中,却以诗歌表达心迹。
女婢将林纾的情况告诉其木匠丈夫,后者在松花班修理门窗时无意间提及此事。班中的红妓谢蝶仙得知后,对林纾产生浓厚兴趣,并格外殷勤地对待木匠丈夫。她甚至用湖色绸帕包裹着一只食盒交给木匠丈夫,请他务必转交给林纾。
当晚,木匠将食盒送到林家。林纾打开食盒,发现里面是一层层的棉纸和锦笺包裹着四只特大的柿饼,其中每个柿饼上都有一个咬痕,带着淡淡的脂香。木匠告诉林纾,这是谢蝶仙的意思——她仰慕他的才华已久,希望能陪伴在他身边。林纾考虑到自己年岁已高而对方尚年轻,拒绝了这一提议。他将柿饼退回并婉拒了谢蝶仙的心意。
在北京八大胡同的妓院中,季节更迭时送新鲜水果给恩客是一种常见的规矩。当枫叶红艳、菊花盛开之时,谢蝶仙再次托人给林纾送来新鲜的鲥鱼。在一个夜晚,林纾的朋友怂恿他品尝鲥鱼下酒。在微醺之际,林纾思考再三后决定拒绝谢蝶仙的情感。他对谢蝶仙的痴情再三拒绝后,谢蝶仙不禁抱怨他的诗文充满情感而实际行动却与之不符。
这一抱怨很快传到了林纾的耳中他无奈地表示自己已经看淡儿女私情无法再接受新的感情并写诗给谢蝶仙表达自己的态度。谢蝶仙想嫁给林纾的消息迅速传开虽然尚未成真却使她声名大噪许多富商巨贾都想要一睹她的风采。然而谢蝶仙不堪其扰最终答应了一位茶商的婚约离开京城远赴岭南。
然而她在岭南的生活并不如意因为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加上茶商并不懂得珍惜她最终她因病离世不久便香消玉殒。而当林纾得知谢蝶仙离世的消息时他深感哀伤并写了一首诗来纪念她。有人猜测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顿饭那么简单肯定有过一段深情厚意的时光但这些都成为了无法验证的传言。他的那首赞美谢蝶仙的诗篇,如丝如缕,流淌着深深的思念之情。诗篇如下:
在那水榭之处,与谢蝶仙告别,
仿佛梦中啼妆,情深难忘。
若魂飘过西江道,思念如潮涌,
临川玉茗堂前,伤心欲绝。
林纾,那位文人墨客,对谢蝶仙的离世深感哀伤,愧疚之情油然而生。他觉得自己未能善待谢蝶仙,而她的离去成为他心中难以抚平的痛。当有人对他与谢蝶仙的关系进行无谓的挑剔时,他选择了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在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自题像赞》的短文,巧妙地借喻表达自己的心声。
文中他这样写道:“你年轻时有气魄,人们将你比作叙利亚的勇士。你晚年奋发图强,被谬称为迂腐的儒生。你追求名声却不满足,追求艺术的心意勃发。你是为了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而自豪?还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而努力?我劝你慢慢来,留有余地。让你的生活丰盈,让你的心灵宁静如鱼得水。培养你的德行,如同耕耘田地。难道没有江河湖泊?你宁可为马为驴,也不愿平庸无奇。子孙有福,岂在乎你的生死?”
谢蝶仙若在九泉之下有知,读到这篇文字,也许会感叹林纾的矫情和虚伪。她也许会想,自己的离世是否真的太过不应该。无论生死,他们的情感与纠葛都成为了永恒的传说,被世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