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率40万军队挖大山盗武则天墓为何失败?
在历史的长河中,乾陵曾遭受过一场惊心动魄的侵犯。当时,四十万起义军浩浩荡荡地聚集在梁山之下,决心挖开这座神秘的陵墓。据说,他们几乎挖掉了半个梁山,但最终只挖出了一条深达四十米的“黄巢沟”,至今仍然留有痕迹。由于农民起义军中的文化人寥寥无几,再加上乾陵结构坚固异常,士兵们对陵内部的结构一无所知,结果误判了方向,使得乾陵得以躲过一劫,得以保存至今。
在历史的尘埃中,盗墓事件屡见不鲜,而它们大多发生在乱世。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盗墓高潮出现在魏晋时期,那是一个分裂与合并交织的时代,英雄与盗贼纷纷涌现。黄巢的出现,正是在唐末的乱世背景下。
在官方史书中,农民起义军往往被描绘成贼或盗。在新旧《唐书》中,黄巢也被视为“贼”人一个。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实力强大,曾一度让大唐江山岌岌可危。
尽管黄巢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且略通笔墨,但在盗墓这一行当里,他可谓是个“外行”。由于缺乏盗墓常识,加上他的部下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许多陵墓虽然被挖掘,但并未开启,因此称他为最蠢的盗墓者也不为过。
黄巢是冤句(今山东荷泽)人,曾多次应试未中,后以贩卖私盐为生。虽然他身为农民起义军领袖,但家境并非贫寒。他与许多英雄一样,黄巢也是一位“武术爱好者”,精通骑射。在唐朝末期,由于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发。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黄巢与族人、子侄等人响应河南人王仙芝的起义。
黄巢的起义军纪律严明,并提出了“均平”的口号,深得民心。他的军队曾一度占领东都洛阳,进入京城长安,并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三年后,黄巢在兵败后自杀,唐朝也随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更加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关于黄巢军队的粮饷来源,尽管他对外宣称“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但其号称四十万大军的庞大军队所需的粮饷从何而来一直是个谜团。盗墓掘宝可能是其财路之一。
黄巢在中国盗墓史上留下了狂人的名声,因为他盗掘的对象都是重量级的陵墓。他效法项羽掘陵,还学赤眉军掘茂陵。更是掘开了与皇帝的合葬墓乾陵。关于黄巢盗掘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各陵的盗掘记载中。
这位狂人在历史的漩涡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历史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他的事迹令人惊叹,也令人深思。在历史的长河中,黄巢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在乾陵那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一段被遗忘的传奇悄然上演。当黄巢率领四十万起义军浩浩荡荡地来到梁山脚下,决心揭开这座神秘皇陵的面纱时,历史似乎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他们在梁山西侧挥锹挖土,据说挖掘的规模之大,几乎撼动了半个梁山。经过无数日夜的艰苦努力,他们最终只挖掘出了一条深深的“黄巢沟”,至今仍留下痕迹,见证着曾经的波澜壮阔。
这支农民起义军,尽管人数众多,气势如虹,却面临着文化知识的匮乏。他们无法像专业的考古学家那样,了解乾陵的巧妙构造和内部结构。由于缺乏正确的挖掘方法,他们如同盲人摸象,难以触及核心。最终,他们的努力只留下了那条深深的沟壑,而神秘的乾陵仍然屹立不倒,躲过了一场可能的劫难。
倘若没有这次尝试,我们或许不会知道乾陵的坚韧与顽强。这座皇陵,似乎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它的保存,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盗墓者的警示。因为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挖掘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学问和技巧。仅凭蛮力是无法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的,真正的需要智慧和学问的指引。
黄巢的失败,并非因为他的勇气不足,而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知识引导。这也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需要以知识和智慧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而不是像黄巢那样,只留下遗憾和未竟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