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高祖的遗嘱能让刘氏江山延续三百年

奇闻奇事 2025-09-03 08:21www.bionity.cn奇谈网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正值六月的盛夏时节,朝廷内外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六十二岁的刘邦病卧在床榻之上,他的生命之火正逐渐黯淡。此刻的皇宫内外,气氛紧张,重臣们知道刘邦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但他们仍不确定他有何打算。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皇后吕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不安。

一日深夜,她走近刘邦的床前,轻声询问他的遗愿。刘邦并未直接回答。吕后深知丞相职位的重要性,于是她以政治家的敏锐问道:“夫君,您走后,丞相一职该由谁来承担?”

丞相之职在秦朝时已经确立,是的实际首脑,负责统领百官。而皇帝则是皇族的首脑,更多的是象征性的角色。吕后直接提出了最关键的议题。刘邦虽然病重,但他的思维仍然清晰。他回答了吕后的提问,这是他的第二道遗嘱(第一道遗嘱是关于白马之盟的)。

吕后追问细节,刘邦详细安排了人事布局。他提到了王陵、陈平、周勃等人的角色和重要性。吕后心中虽有疑虑,尤其是关于未来谁能安定刘氏天下的问题,但她没有继续追问。刘邦高深莫测地回应了她的问题。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刘邦在长乐宫辞世。吕后作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决定秘不发丧。她向朝廷大臣隐瞒了消息,以确保局势的稳定。

审食其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事态严重。郦商提醒审食其说如果吕后诛杀大臣们会激起内外叛乱危机高祖基业。审食其听后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迅速告知吕后这一情况吕后权衡利弊决定听从劝告停止了诛杀大臣的计划并恢复了正常秩序。随后按照刘邦的遗嘱安排了曹参王陵陈平和周勃等重要官员的职位以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秩序。曹参作为刘邦坚定的追随者不仅勇猛善战而且精通黄老之学懂得进退之道在接任相国后他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维持了朝廷的稳定和繁荣。至于其他几位大臣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为刘氏天下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切背后都离不开刘邦生前的明智决策和他对臣子的深入了解以及吕后作为政治家的明智抉择。深究其理,刘邦之所以未能搅动吕后掌管的汉政权,实因当时局势所迫。吕后早已暗中策划宫廷政变,随时准备将权力紧紧握在手中。那时的汉政权,如同风暴中的航船,摇摆不定,但吕后的野心如同狂风暴雨,肆虐无常。

曹参之后的王陵,治国之才虽非出众,但其性格刚毅无比,坚守原则至死不渝。吕后欲为家族谋取利益时,常因王陵的坚持而碰壁。面对这样的局势,吕后不得不向陈平寻求意见。陈平虽足智多谋,但却是个保全自身的高手,他表面上应和吕后的要求,私下却与周勃紧密联络。

刘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深知陈平的智慧虽大,但缺乏军权,而周勃作为太尉正好补足这一短板。吕后当政时期,吕氏势力如日中天,陈平和周勃这两位重臣几乎被边缘化。吕后一亡,诸吕蠢蠢欲动之际,陈平立刻行动起来。他明白,若吕氏得势,他陈平必死无疑。他与掌握帝国军队的周勃和刘氏宗室联手,迅速消灭了诸吕势力。正如刘邦所言,“安定刘氏天下者,必是周勃。”

那么,仅凭这道人事安排的遗嘱,刘邦真的有那么大的自信能够保住刘氏天下吗?他对吕后的了解,显然比我们更为深刻。吕后是个野心勃勃的女政治家,她的欲望不仅限于幕后操控,而是对整个天下有着强烈的掌控欲。刘邦所布置的人事网络,看似简单,实则精妙。他深知每个人的性格与才能,将他们恰到好处地安排在关键位置,以制衡和制约的方式遏制吕后的野心。这道遗嘱不仅是刘邦的智慧结晶,更是他对汉政权的深深忧虑与期望。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确保刘氏天下能够平稳过渡,避免政变和权力争夺的灾难。

刘邦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他对人心的洞察、对局势的把握、对人才的运用,使他得以在关键时刻布置出这一道保险。而吕后虽然野心勃勃,但最终未能越过这道防线,这也证明了刘邦的深谋远虑。这样的刘邦,无愧于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称号。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onity.cn 奇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奇闻异事,奇闻怪事,奇闻趣事,未解之谜,灵异事件,ufo事件,军事秘闻,娱乐八卦,历史趣闻,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