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断“长牙齿”,是为了敦促更多人守法行
随着时代步伐的推进,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地成长与强化,日益展现出它的坚实“牙齿”。尤其在疫苗管理法草案的最新审议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法律在不断收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警示并敦促更多的人选择守法行事。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日,关于疫苗管理法草案的三审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相较于二审稿,此次审议在处罚力度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对假疫苗的罚款上限的提升,到对有严重违法行为的责任人员增加行政拘留的规定,每一处修改都体现了法律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回应。
面对不时出现的问题疫苗事件,公众对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有着越来越高的呼声。法律的加大处罚力度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惩治的目的,更是为了形成有效的震慑,阻止潜在违法者的冲动。这就像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让潜在违法者明白违法的代价是巨大的,从而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回顾过去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法律的震慑力在预防、打击犯罪方面效果显著。例如,随着环保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环境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大,相关犯罪案件数量明显下降。再如,“醉驾入刑”后的几年间,酒驾、醉驾的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如果违法者所付出的代价不能与其所造成的损害相匹配,那么守法的人可能会产生“守法即吃亏”的想法。这不仅可能导致人们对法律的不信任,还可能使一些人因为过低的违法成本而无视法律。法律的及时修订与加大处罚力度是对公众关注、舆论关切的热点问题的一种回应,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之举。
在肯定法律加大处罚力度的我们也应意识到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在食品、药品安全等重大民生问题上,法律虽然重要,但并非唯一手段。我们期待道德约束、行业协会自律、市场规则调控等其他治理手段也能发挥作用。社会治理本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随着法律的“牙齿”越来越长,我们更应该珍惜并善用法律这一重要工具,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手段,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