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焉是如何成为益州刺史的?他为何选择刘璋继位?
东汉末年,宗室后裔刘焉,成为割据益州的诸侯。彼时,益州刺史郤俭贪婪腐败,于是朝廷任命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前往益州整顿秩序。因道路阻隔,刘焉暂驻荆州东界。在迎接刘焉入益州的贾龙的帮助下,他成功平定益州,并安抚收纳逃叛之人,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然而内心已有割据野心。
初平二年(191年),刘焉甚至准备称帝,制造乘舆车具千余辆。虽然他的野心被揭露,但他并未敢轻举妄动。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病逝,留下四个儿子。
根据历史记载,刘焉的长子刘范和次子刘诞曾策划进攻长安,但密谋败露,两人逃往槐里后相继被杀。当刘焉去世后,他的三子刘瑁和幼子刘璋成为继承人的候选人。尽管刘瑁在父亲生前一直跟随其左右,并迎娶吴氏为妻,得到一部分支持,但为何最终是幼子刘璋即位呢?
刘璋性格温和宽厚,更容易被益州的本地士族所接受和控制。在刘焉去世后,益州官吏赵韪等人希望推举一个易于掌控的领导者,于是推举刘璋继掌益州刺史。刘璋虽然缺乏威望和谋略,但他性情柔弱宽容,使得益州本地士族更倾向于支持他。
部分益州本地士族通过支持刘璋来对抗外来势力。在刘焉时期,他收容了大量荆州的流民,并建立了一支名为“东州兵”的军队。当赵韪发动叛乱时,这些东州兵拼力死战,才使叛乱得以平定。这表明部分士族并不完全忠于刘璋,而是通过支持他来维护自身利益。当选择继承人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没有强大外戚背景的刘璋。
刘璋年幼无知的特点也使他成为一些士族的选择。他们可能认为年幼的刘璋更容易受到他们的控制和影响。相对于有外戚背景的刘瑁,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依赖本地士族的刘璋。在刘瑁和刘璋之间,他们更加支持年幼的刘璋即位。这也导致了在刘璋即位后,赵韪等人掌握了实权并发起叛乱的结果。总之, 刘璋之所以能继承其父的基业, 除了自身因素外, 还与益州本地士族的意愿密切相关。然而, 尽管刘璋继承了益州牧的宝座, 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刘备的进攻, 在建安十九年(214年)放弃了抵抗, 将益州让给了刘备。自公元188年起,刘焉父子踏入了富饶的益州,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割据生涯。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稳固政权,拓展势力范围,成为汉末三国时期诸侯中的佼佼者。直到公元214年,益州落入他人之手,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的结束,也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
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的割据时间长达二十六载,相较于其他诸侯短暂的割据生涯,他们的统治时期显得尤为长久。以徐州为例,割据于此的诸侯往往难以长久立足,短短数年间便走向灭亡。而刘焉父子则能在益州立足数十年,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他们善于运用策略,巩固政权,拓展疆土,使得益州成为他们在汉末三国时期的根基之地。
刘焉去世后,刘璋继承了他的基业,继续巩固和发展在益州的统治地位。尽管面临着外部势力的威胁和挑战,但刘璋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成功地维护了家族的统治地位。他的统治时期,相对于其他诸侯而言,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刘璋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也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使得益州在汉末三国时期成为繁荣富庶之地。
刘璋在位期间还积极外交结盟,扩大了势力范围。他与其他势力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应对外部威胁和挑战。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刘璋的统治地位,也为益州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刘璋即位后的结果已经相当不错。他在继承父亲基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家族在益州的统治地位,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繁荣和稳定。尽管最终未能守住基业,但他在汉末三国时期的贡献和影响却不容忽视。
刘焉父子在益州的割据历史是一段充满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英勇奋斗的历史。他们的统治时期虽然最终未能长久持续下去,但在汉末三国时期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和重要的影响。他们的历史地位不可忽视,对于了解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