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打后金为什么一波波的送死 明末为什么只有

黄历节日 2025-09-07 05:34www.bionity.cn奇谈网

对于后金兵马,许多读者可能还了解不多。今天,风趣网小编将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一历史话题。让我们一同揭晓历史的神秘面纱。

提及“只派十几万兵马”这样的说法,或许会让人产生误解和发笑。实际上,在明朝的战争中,兵力的调动与运用远非数字所能简单概括。特别是万历三大征,特别是与宁夏的战役,从公元1592至1598年,这两次战争基本耗尽了帝国最精锐的野战部队。辽东总兵李如松于1598年在与蒙古部落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这也标志着李成梁所打造的辽东铁骑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到了十七世纪,明帝国已经难以在短时间内组织起经验丰富的精锐野战军团。这一困境主要源于两大原因。是十六世纪末一系列战争的巨大损耗,新的野战部队未能及时补充。万历朝的党争愈演愈烈,十年变法化为泡影,朝廷财政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养军队是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的。

明朝的军队,真正精锐的战斗力在于那些将官们培养的家丁部队。如李成梁的辽东铁骑,虽然人数仅约3000人,但在李成梁的时代,这支部队足以令女真诸部望风而逃。

战争并不是人数越多就越能取胜,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往往只是那精锐的几万大军。其他的大多随着精锐的丧失而溃败。明朝的战争中,还存在卫所兵的问题,他们很多时候只是凑数,真正的精锐作战力量一直维持在不超过十万人的九边精锐部队。

万历三大征结束后,边军精锐不再,帝国的财政窟窿也难以填补,同时边军卫所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当时能够凑出的总兵力合计11万人,这已经是帝国的基本力量。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明军在野战中再也没有这么多稍具战斗力的部队。

以萨尔浒之战为例,由于杨镐的四路出击战术失误,明军葫芦娃救爷爷般一个个送命。此后,帝国只能转为守势,再也无法派出军队与后金进行野战。

后来的战斗并非明军一波波主动进攻,而是大多被后金的围点打援战术所困。老奴带领的八旗军队攻击明军辽东城池时,总是采用围点打援的策略。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明廷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丢城失地会面临极其严厉的处罚。

然而这些被派遣的援兵并非精锐野战军,大多是守城部队,缺乏野战经验。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军不仅失去了野战精锐,也丧失了与八旗野战的信心。

传说中的精锐家丁部队或许存在,比如某支规模约3000人的部队,其战斗力如何不得而知,但在战斗意志上,他们是大明王朝一支能够正面抵抗清兵的部队。

之后的战争,除了宁锦之战、宁远之战等少数战役因袁崇焕的坚城防御和犀利大炮而获胜外,大多数战役明军均被八旗的围点打援战术所击败。朝廷十三年的松锦之战中,出动的是与高迎祥、作战的军队。在崇祯的催促下,总指挥采取急躁战术,最终在松山被围歼。此次左闸安明军共出动13万人马,已是帝国出兵的极限。

或许有人会质疑,明朝以前不是经常有大规模的会战吗?怎么到了明朝就只有十几万的军队作战?其实在古代记录历史时,数字往往不够严谨,有时为了壮大声势会夸大数字。实际上超过十万人的军队在古代后勤水平面前几乎是极限了。而这十万指的是战兵,为了保障作战还需要大量的辅兵和民夫来承担后勤工作。即使明廷有能力派遣几十万正兵作战在辽东地区面对后金八旗这样的部队也很难掌握主动一旦露出破绽就会遭到分击至于总不可能几十万军队一起行军吧这也正是古代大规模作战的难题所在。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onity.cn 奇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奇闻异事,奇闻怪事,奇闻趣事,未解之谜,灵异事件,ufo事件,军事秘闻,娱乐八卦,历史趣闻,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