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是受到宋仁宗敬重的帝王师,二人的师生情谊有多深厚?
字同叔,这位北宋时期的宰相与文学家,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被誉为神童。尽管他在仕途上备受重视,却未能实现心中最高的政治理想。今天,我们将一同探寻他的故事。
在古代,许多文人志在成为帝王师。这一身份仿佛是他们一生的最高政治理想和抱负。如同诗人常建所表达的:“四牡玉墀下,一言为帝师。”成为帝王师,对于许多文人才士而言,是对自身价值的最高肯定。
字同叔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他渴望成为帝王的老师,为国家定国立功,成就一番伟业。他的诗句“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表达了他晚年的心愿。与此他也曾表达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希望能辅佐君王,使社会风俗更加淳厚。
世事难料。尽管字同叔才华横溢,却未能如愿成为帝王师。他的人生似乎缺少了些“天时”的助力。有些人却实现了这一许多文人数年都难以完成的最高政治理想。例如晏殊,他便是宋仁宗的授业老师。
晏殊,生于淳化二年(991年),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五岁便被称作神童,一路顺风顺水。在志学之年,他因才华被江南安抚张知白举荐入殿考试,获得宋太宗赏识,从此步入仕途。而他的最高荣誉便是成为帝王师。
晏殊与宋仁宗相差十九岁,却在仁宗还是太子时便成为他的老师。宋仁宗登基后,对晏殊这位老师十分依赖和尊敬。人生总有波折。晏殊曾因与权臣刘的冲突被御史弹劾,遭到罢免官职的处罚,被贬至宣州。这一事件无疑给晏殊和仁宗都带来了深深的无奈。
这一时期的晏殊作词《踏莎行·碧海无波》,表达了他被贬途中的心境。词中借用仙境“碧海”和“瑶台”的对比,展现了他从高官到被贬的落差感。独自登上高楼,目光远眺,那潇潇细雨洒在梧桐叶上,更是增添了他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晏殊对于登高望远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雅趣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中颇为常见。登高不仅寓意着美好的寓意,还能让人暂时脱离眼界的限制,感受万物的奥妙,释放内心的豪情壮志。而晏殊的诗词中也多次表达过自己的登高之趣。
在庆历四年,晏殊再次遭受谏臣弹劾。为了不让仁宗为难,他主动提出离开开封,并在多地任职。直至至和元年六月,因病请求回开封。这一时期晏殊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不舍,但他依然理解仁宗的处境,对朝廷和自己的学生充满了眷恋。
晏殊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无奈。他的诗词却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性的光辉。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仁宗对恩师晏殊怀有深厚的情感,始终念念不忘。当晏殊自开封归来后,仁宗更是亲自邀请他为自己授课,每五日便进见一次,尽显尊师重道之礼。尽管晏殊已不再是朝廷的宰相,但他所受到的礼遇仍然是以宰相的规格来对待。
晏殊的去世让仁宗悲痛不已,他为此停止朝政两天,以示哀悼。仁宗还赠予晏殊司空兼侍中的官职,赐谥号为“元献”。更为难得的是,仁宗在晏殊的碑文首款亲自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这足以说明晏殊在仁宗心中的重要地位,无论其是否曾被贬谪。
后世的人们常常对晏殊和宋仁宗之间那段深厚的师生情感羡慕不已。晏殊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有道,清廉正直。他始终坚守为官之道,性情刚毅直率,谦卑为人,并且十分珍视人才,提携后辈。
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大宋、皇帝和人民。即使担任地方官,他也大力兴办学校,为培养大宋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大事。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广为流传。这句伤春词道出了他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际遇的无奈。花开花落,燕去燕归,虽然他早已对人生的这些变化有了心理准备,但他的词仍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
晏殊居官五十余载,德高望重,被称为大宋的一代贤相。无论是作为帝王师还是太平宰相,他都尽职尽责,表现出色。若有机会重来,他必定还会愿意再次担任为国、为民、为帝的帝王师,继续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颂。